包裝企業如何實施工業互聯網的建設
當下,工業互聯網發展勢頭迅猛,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,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企業界,甚至包括資本界、媒體界,無不對工業互聯網寄以厚望,多種力量正形成合力,共同推動工業互聯網在企業中的應用。然而,工業互聯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企業在推進工業互聯網進程中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,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,逐步推進。
首先,介紹企業工業互聯網實施“三范式”。
第一、工業要素互聯,下沉現場練內功。對廣大企業而言,要緊抓工業互聯網的網絡協同的本質,在企業內以數字化、網絡化等技術手段,通過人-人、機-機、人-機的深度互聯與協同工作,實現更高效、高質、低成本、快速響應市場的制造與服務模式,提升企業競爭力。
第二、數據價值驅動,產品鏈上緊合作。類似德國工業4.0中的端到端集成,以產品價值鏈為主線,通過軟件建模、數據采集而實現“數物相符”,數據自動流動,實現研發、生產、營銷、服務與管理等各環節的數據流動與深度協同,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。
第三、上云用數賦智,社會協作增活力。對廣大中小企業而言,可以通過上云上平臺等方式,降低企業實施與運維成本,促進企業研發設計、生產加工、經營管理、銷售服務等業務數字化轉型,加快網絡化制造、個性化定制、服務化生產發展。并可通過專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,進一步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,培育新經濟發展,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,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其次,以人為本:人文特色工聯網。
在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過程中,很多企業把建設重點放在了人工智能、云架構、邊緣計算、數字化設備、信息化系統等具體使能技術上,甚至提出了“機器換人”、“無人工廠”等口號,忽視人在其中的感受與價值,這種做法與工業互聯網建設初衷背道而馳。
工業互聯網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,核心不是機器,不是網絡,也不是算法,而是人,建設的目的不是要換掉人,而是要幫助人、服務于人。少人化是外在表現,但不是最終目的。要做到以人為本,體現利他之心,站在幫助員工、幫助合作伙伴乃至有利于社會與環境的角度考慮問題,然后充分利用自動化、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等技術手段,解放人的體力與腦力,賦能與拓展人的能力,發揮人-人、機-機、人-機、企業間協同的優勢,促進人與企業的創新,打造緊密型的社會化合作生態,最終實現高效優質、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,構建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,這才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初心與最終目標。
現場有神靈。只有以利他之心對待員工,以新技術手段幫助員工從重復、低級甚至有毒有害的環境中解放出來,讓員工輕松而愉快地從事富有創造性的工作,才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主動性與創新性,才能更好地推動工業互聯網系統的落地。只有以利他之心對待消費者、合作伙伴,才能以工業互聯網這種先進技術手段促進相互間緊密合作,才能構建新型深度協作關系,甚至促進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,帶動整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。否則,只關注技術手段而忽視人的感受,在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過程中就會出現種種意見、分歧甚至是阻力,將會極大影響系統的建設與推進,最終導致項目失敗。
最后,注重生態:多方協同建平臺。
工業互聯網本質是協同,協同也是推進工業互聯網工作的重要原則。在推進工業互聯網供給側發展時,希望多強調生態,多強調合作,而非過多強調單一平臺。因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是一項龐大而漫長的工程,需要多方協作才能構建功能強大的平臺化產品。
對工業互聯網平臺而言,數據采集是基礎,IaaS是支撐,PaaS是核心,APP是關鍵,工業安全是保障。但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對應著幾家甚至幾十家數據采集公司,否則平臺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;同樣一個平臺也要支持多家IaaS;作為一個生態,一個平臺上要多有眾多做APP的應用型合作伙伴,工業互聯網平臺本身就需要協作。在現實中,由于某些宣傳導向偏差,每家都想做“大而全”的平臺,于是,平臺型公司層出不窮,但大公司大而不專,小公司小而雜缺,結果大家都做不好,這樣的平臺也很難真正發揮作用。
未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,是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的競爭,是供給側商業模式的競爭,如果商業模式不對路,生態體系弱或無,多少個“平臺”將來都是他人成長過程中的“食物”。生態者生存,落伍者出局。
整理 | 天工TIME
來源 | 趙敏、朱鐸先 英諾維盛
